前不久,淄博周村沈家村那面高达10米、宽8米的哪吒墙绘,一夜之间成了“网红”。不仅周边村民纷纷赶来打卡拍照,还吸引了多家央媒的目光。
如今漫步乡村,精美墙绘随处可见。如东港区西湖镇马安村的“猫咪”主题墙绘,生动活泼,给乡村添了一抹亮色;岚山区岚山头街道官草汪村,作为《经山历海》取景地,在不同建筑上融入渔文化元素,尽显渔家风情。
在大众传统印象里,乡村是质朴淳厚的,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都带着浓浓的“土气”。而墙绘的出现,让艺术与乡村碰撞出绚丽火花。艺术不再遥不可及,它融入乡村肌理,成为激活乡村文化、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。
不过,艺术乡建可没那么简单,不是画几幅墙绘、塑几个雕塑、办几场展览就行的。它需要立足乡土实际,依靠乡民力量,才能打通发展脉络,把分散的“盆景”变成连片的“风景”。
拒绝复制粘贴,打造一村一特色。每个村庄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貌、历史脉络与民俗风情,像山川、河流、田园、庭院,传统手艺、民俗活动、特色物产、历史古迹、名人故事等,皆是乡村独有的瑰宝。艺术唯有扎根于此,才能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彰显独特魅力,实现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例如,同样是古村落,江西婺源凭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与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,精心打造出田园风光主题的艺术旅游线路;福建土楼则凭借奇特的土楼建筑文化,成功开发出土楼建筑艺术研学游项目,二者皆大放异彩。
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
不是“我觉得”,而是“我们都觉得”。乡村绝非艺术家们肆意挥洒创意的“造梦工厂”,而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;乡村建设也不应是艺术家的“独角戏”,而应是与村民携手奏响的“交响乐”。五莲县小窑村挖掘乡土文化能人,邀请艺术大师和农民书法家加入,开办陶艺夜校,200 多名村民参与学习,开发的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,村民实现增收。同时,村里每年开展300多场文化活动,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。
不玩“花架子”,文化才是硬通货。艺术乡建,不仅需要产业兴旺发达,更需要文化繁荣昌盛。各地流传的民间艺术、服饰文化、饮食文化、建筑文化、节日文化、非遗文化等,都是艺术乡建的源头活水。五莲白鹭湾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、绿水青山画院、名家艺术工作驿站、农民画创作室、乡村书房等打卡地,有效整合“赵老汉石磨”“五莲盘扣”“五莲皮影”等文创非遗资源,让游客真切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宿风情,直呼不虚此行。
让人才“留下来”,助乡村 “一路生花”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艺术乡建具有鲜明的人文导向,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,在民生与乡愁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。因此,应当健全人才共享机制与常态联络机制。比如,支持农村职业经理人、乡村CEO等乡土人才投身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发展;也可以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,实现“送艺术”与 “种艺术”协同推进。日照美术馆发起的“艺术的光合作用”,激发了乡村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乡村发展培养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。
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:“人,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。” 当艺术融入乡村生活,化作田间笑语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乡村将在时代浪潮中昂首迈进,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家园。(叶韵)(图片源自网络)